每每站在岁末年初的交接点上,以“年”为单位的点点滴滴总如电影画面般,不停在眼前闪过。
医学探索,永不止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追寻,成医院迈步新途的主题。这一年,市二院医、教、研“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书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医心向党、砥砺前行”“战疫无畏、人民至上”“学科登峰、科研高地”……一年来的满满收获,已成为今后继续勇毅攀登医学高峰的坚定力量。“打包”好行囊,我们将再次出发,无畏奔向虎年的新梦想。
追寻“医心向党砥砺前行”的你
这一年,是持续加强党建引领的一年。合肥市二院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一年来,市二院隆重举办了“光辉百年路奋进新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总结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百姓健康”为主题,开展了庆祝建党周年“七个一”系列活动,包括学习教育、党员奉献、竞赛评选、走访慰问、红色传承、党建宣传、表彰激励。同时,医院各党支部也以丰富多彩方式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献礼。
杨万春
合肥市二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医院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医院,“身上”一直流淌着红色的血液。
去年,医院举行了一系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主题活动,我们呼吸内科团队成员在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比赛中屡获佳绩,并荣获了“合肥市先进党组织”称号,我个人也获得了“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
坚持党建引领,一年来,医院举行的系列学习活动与主题活动中不断汲取奋进力量,并付诸于实际工作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树立起“团结就是力量,奉献成就事业,务实方能致远,创新加速发展”的价值观。去年,我们在医教研融合发展、为民办实事、医学科普宣传、带教工作等方面持续推进,科室工作登上了又一个新台阶。
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百姓健康,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医心向党、砥砺前行”,始终将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好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追寻“战疫无畏人民至上”的你
这一年,是严防严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年。合肥市二院进一步建立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牢牢筑起抗击疫情的生命防线。
院领导带队,多部门联动,落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全员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培训,开展门诊、住院病房应急演练,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落实“早发现”要求,核酸检测60万余人次。助力新冠疫苗接种,累计接种80余万剂次。运行疫苗接种流动车,为行动不便市民提供送“苗”上门服务。逆风而行,连夜紧急驰援宿州、广德、河南新郑,彰显责任担当。
俞谦
市二院检验科主管
1月28日,俞谦还在居家隔离。10天前,她刚从河南抗疫一线回到合肥。
“1月5医院要派人驰援河南抗疫,我就报名了。”俞谦说,这次任务比较紧急,自己“当仁不让”,因为她上个月刚刚前往宿州开展抗疫工作,是个“熟手”。
报名完成后,医院的工作,回家收拾行李,马不停蹄,和医院另2名同伴一起登上了次日凌晨四点开往河南的列车。一同“前往”的,还有市二院的移动方舱。“医院用了一辆卡车,星夜把移动方舱运往河南。”
在河南抗疫一线的十几天里,俞谦和同伴3人前往了多个市县,重点负责核酸检测工作,每天检测的样本量近管。“穿上防护服进入检验舱,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次持续工作时长在6至8小时。”俞谦说,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工作时间内,大家基本都不会出去上厕所。
“其实当时并不会感觉很辛苦,因为你会看到,大家都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支援的,在这种环境下,心里只装着一件事,就是做好手上的工作,大家一起努力,尽最快速度,用最短时间,控制住疫情。”俞谦说。
追寻“技术精湛、融合发展”的你
这一年,是持续提升诊疗能力水平的一年。合肥二院落实国家“五大中心”建设要求,加快诊疗中心创建。主动对标先进,引入高端优质医疗资源,积极融入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发展。其中,成功创建的合肥市创伤中心,让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医院医院,加快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心血管分中心。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医院签署合作协议。
包文中
市二院创伤中心成员科室
普外科副主任医师
颈部刀砍伤长达20公分,腹部开放性创伤致胃、肠等多脏器外露,脾、腰、胰腺等多部位破裂及损伤……去年10月14日晚,何女士(化名)因严重刀砍伤,生命危在旦夕,被救护车紧急送至合肥市二院。
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都是生机。市二院接到消息后,在8分钟之内,前置化完成了病人入院手续办理,多学科救治小组组织、手术室物品、设备准备等所有流程,等待患者到达。救护车抵达后,病人直接进入急诊科、手术室开始治疗。手术台前,迅速集结的普外科、口腔颌面外科、五官科、骨科、胸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7个科室14名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人转入ICU后,又经过了20天的精心治疗,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创造这次奇迹的,不是单个哪一位医生,而是去年6月成立医院创伤中心以及创伤中心建立运行的一整套运行机制。
“时间就是生命,一切让位于生命。”包文中介绍,市二院创伤中心建立了从院前急救—急诊创伤抢救室—手术室联合救治—重症监护—专科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的一整套体系,实现了创伤病人的一体化救治的闭环管理。由“病人等医生”变为“医生等病人”,且救治流程“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救治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及致残率。在这一套体系下,各科室团队“协同作战”能力也得到极大增强。“通过技术进步与技术融合,我们力争让每一环节都真正做到‘生命优先’。”
追寻“学科登峰、科研高地”的你
这一年,是推动医教研协同发展的一年,合肥二院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院、人才立院”战略,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氛围,科教工作取得了系列成绩。
神经内科、介入放射科两个学科成功获批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医院首位。介入放射科合作项目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获批年国家级继教23项,创历史新高。获得了皖医第九届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了安医大第八届医学技术大赛二等奖。全年累计科研立项项。胸外科、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三个学科入围了科技量值“全国百强榜”,科技实医院首位。住院医师招生量位于合肥市属基地首位,住培首次执医通过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殷世武
市二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
1月26日,在合肥市二院“年度科教工作总结与表彰大会”现场,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主任殷世武因斩获学科建设奖、科研项目奖、科研成果奖三度登台,有同事笑称,“殷主任大奖‘拿到手软’。”
大奖“拿到手软”,因为科研“实力硬核”。
年,医院血管疼痛科成功获批“十四五”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这也是安徽省唯一一个介入重点专科。同年,该科室和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中科大附一院介入科紧密合作,开展了胰腺癌综合介入诊疗,并于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此外,该学科也获得国家介入临床中心核心单位及介入创新联盟秘书长单位,合肥市外周血管规范化培训基地,合肥市疼痛规范化培训基地,合肥市糖尿病足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等多项荣誉,获得了省市级课题、发表了最高影响因子9分的SCI论文……
“科研成果从不是一蹴而就,早期规划至关重要。”殷世武说,由于合肥市二院是地医院,因此,从学科独立建科之初,医院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学科建设思路。”为此,该院介入学科制定了“以肿瘤介入为基础、非血管介入为特色、血管介入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发展体系,打造“紧抱大腿不放(外周血管介入)和围绕脊柱做文章(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疼痛介入)”两大学科特色。“我们将学科细分,能‘钻’的更深,更加专业。”
在殷世武的带领下,医院介入学科对标长三角,和上海、南京、武医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是与上海同济大学、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有着紧密的合作。年,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和上海同济大学介入血管研究所成立紧密型合作中心,学科完全对标上海同济大学的管理方式,医院进行人员交流、数据共享、互通有无。“在这样的紧密合作下,我们学科的管理标准、人才培养模式都走上了良性发展‘快速通道’。”
追寻“殷殷留才、传承创新”的你
这一年是人才引进和培养卓有成效的一年,合肥二院全面加强人才选育留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才兴才氛围更加浓厚,育才留才体系更加完善、育才用才实践更加有力,医院人才建设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进程。
“扬帆人才工程”人员扩充至74人。医院拥有高级职称人员达余人,拥有博士30余人。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获批第四批“江淮名医”1人。入选省市级人才项目近30人次。
张艳斌
市二院泌尿外科主任
从医近40年,他是市二院泌尿外科学科建设的引领者,技术创新的探路者,科学研究的追光者……年,市二院泌尿外科主任张艳斌荣获我省“江淮名医”称号。
张艳斌:一名好医生,或者好人才,应该是‘德艺双馨’的,我也依然在追求更好的路上。
首先一定要有好的医德,要真正能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体现在工作中很多方面,比如你看病是否仔细?是否能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许多问题?是否能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能力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然后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在临床工作之余,需要做大量研究,要学习、掌握更多先进技术,并能成熟应用在临床上。所以医学没有尽头,我们要一直在“奔跑”状态。
市二院一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几年,医院大力开展了人才“杨帆工程”,建立“领航”“启航”“雏鹰”三大人才梯队,持续给予激励政策,并用这样的榜样力量,鞭策着所有医生。同时,医院搭建诸多学习平台,为每个人“量身定制”的成长路径,让每位医生都有成为真正的好医生、名医生的机会。
这几年,医院引进了大量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所以“十四五”期间,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必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几年后的二院人才团队,我充满信心。我自己也会发挥所长,继续做好传帮带的工作。
追寻“资源下沉、健康共享”的你
这一年是全面落实医改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的一年。我们按照“五包十统一”路径,创新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医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实现资源共享、联体发展。
迎来了全省16个地市参观调研。在安徽省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暨城市卫生工作现场会上,“合肥瑶海经验”向全省推广。在“大兴经验”的基础上,以点扩面,群众在家门医院优质医疗服务。医院签署医联体协议,以实际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夏俊
合肥市二院
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办公室主任
年,我们市二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取得了新突破。通过联体、联心、联通、联动,逐步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管理新模式。目前已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事、绩”一体化管理,并逐步在瑶海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
我们还选派了名医工作室及诊疗中心等15个学科下沉基层,开展影像、心电、数字化门诊及住院远程会诊。同时,开设市二院全科医学科、介入疼痛科大兴病区,建立卒中、胸痛、急救社区分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可治病种不断增加,更多患者选择在基层首诊,基本构建起了“小病首诊在社区,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的就医模式。
解决看病难贵问题,社区开单到市二院做检查,市级名医工作室及诊疗中心、伤口造口、介入疼痛等医疗项目下沉基层等的检查和服务均执行基层价格,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群众让利近百万元。通过严控“三合理”等措施,医保打包试点社区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外就诊相比,门诊次均费用低70.7%、住院实际报销比例高出9个百分点,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在今年市级考评中,基层相关群众满意度上升了5个百分点。
让百姓看病更方便、更实惠是我们的目标,年,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建好“医院”,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让百姓的获得感更强。
追寻“优质服务、群众满意”的你
这一年是践行“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理念的一年。合肥二院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出了一批聚民心、暖人心的民生实事项目。以患者满意为目标,下大功夫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领导干部带头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下大功夫解决临床科室“急难愁盼”问题,先后组织召开各院区科主任座谈会4场,解决突出问题项,做好后续回访,推动问题整改闭环。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了“床边结算”、“上门评残”、“一站式产检”、“我为患者让车位”等系列便民惠民举措,累计办成了各类好事实事40余项。优化就医流程,在合肥率先启用医保电子凭证就医全流程应用,患者来院就诊更便捷。医院创建,优化老人就医环境,提升老人就医便利性和满意度。
年
市二院还收获了
一系列珍贵而丰厚的荣誉:
安徽省城市领域
党建“领航”计划省级示范单位
安徽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
非直属研究生培养优秀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国家级科研项目组织奖
医院节能领跑示范单位
国家优质工程奖
……
这一年荣誉满怀的背后
是天每一位二院人的坚持和努力
承载着全体二院人的心血和汗水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市二院将以“虎”的冲劲闯劲,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刘畅司晨朱沛炎摄/李福凯
点
和
转发扩散↓↓↓
点分享
点点赞
原标题:《合肥二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