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记者昨天医院获悉,该院院长周蒙滔领衔完成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难点关键技术突破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这是我国医学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
周蒙滔(中)在领奖现场
据悉,全国共有83项医学科研成果和1位获奖人荣获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一等奖8个。这个技术究竟有多牛,能击破胰腺疾病“致死点”这个国际医学难题?昨天,温都记者采访了周蒙滔,了解这项技术及获奖背后的故事。
过去10个病人3~5个救不回
如今病死率从20%下降到4.6%
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被称为“生命杀手”,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往往从发病到死亡,短短几天内就可能发生。最让人痛心的是,该病高发于青壮年,病死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灾难。
上世纪80年代末,温州有个企业家得了胰腺炎,邀上海最有名的胰腺专家坐镇温州3个月,每天商讨救治方案,花费百多万元,人还是没能救回来;20年后,台州产妇小王生产后,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高烧、呼吸困难等症状,被确诊为高脂血症引起重症胰腺炎,从她身体里抽出来的血象牛奶一样呈乳白色,静置后,血液分成两层:上层为油,下层为血。周蒙滔团队运用这套救治体系,经过20多天救治,成功将小王从*门关拉回。“在过去,10个重症胰腺炎病人,有3~5个救不回。”该项目参与人、温医大附一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孙洪伟称,运用这套独创救治体系后,胰腺炎的病死率从原先的20%下降到4.6%。
周蒙滔介绍,胰腺炎的病程存在两次病死高峰。一次是在发病1~2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多脏器衰竭。这个阶段死亡人数占胰腺炎死亡人数的65%。第二个病死高峰在发病3~4周,病人多死于胰腺坏死引起的继发感染及感染后的并发症,占该病死亡人数的30%。这意味着,攻克这两个病死高峰,就能大大降低胰腺炎的病死率。改变传统给药方式独创两个预测系统传统治疗是通过静脉给药。“10克药物,经全身血液稀释后,可能只有3%的药物到达胰腺。而这样的药物浓度是达不到控制炎症效果的。”于是团队决定采取区域动脉灌注药物方式——在病人股动脉中插管,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胰腺动脉,成功打破血胰屏障,到达胰腺组织的药物浓度得到大幅提高,从源头有效控制胰腺组织坏死。针对第二次病死高峰,坏死感染早期的传统治疗原则是尽早手术。但结果往往是多次手术,病死率非常高,即使治愈,病人也往往倾家荡产。对这个难题,周蒙滔带领团队用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和引流治疗早期的病例,大幅降低病死率,降低了医疗费用。
为防止细菌从肠道转移到胰腺,团队又提出“减少胰腺坏死-中药疏通胃肠道防菌群易位-早期肠内营养-区域动脉灌注抗生素进行局部杀菌”的四联预防策略,将胰腺炎的继发感染从原来的40%降低到5%。
此外,该团队还独创了两个预测系统——病人会不会从轻度胰腺炎转化为重症?重症病人是否会有持续性脏器衰竭的可能?通过系统,都可以提前预测并干预。
周蒙滔说,下一步团队的目标,是解决4.6%的病死率。“解决了这个壁垒,就可以宣告胰腺炎是可以治愈的了。”
他20多年专注于胰腺收获背后是无数的付出周蒙滔自年起,一直专注于胰腺这个消化器官。20年如一日的坚持,终于有了收获。而在收获背后,是多于常人的付出。
在同事和学生眼里,周蒙滔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除周一、周五的门诊,还有手术、科研、教学、学术会议……去年7月周蒙滔接任院长一职后,半夜睡觉是常事,一天睡三四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同事*女士称,她有时候当天晚上12点多把材料发到周蒙滔的邮箱,第二天她发现已收到回信,而回信的时间则是凌晨2点多。
“师母说,我们家老周是不睡觉的。”在同事兼学生的孙洪伟看来,老师除了拼劲,还有一个就是精益求精,“论文中的一个标题符号的错误,他都能看出来。”
在周蒙滔看来,医生跟病人之间的关系既像亲人,又是战友。医生想方设法为病人拟定最佳、最合理的诊疗方案,与病人站在“同一战壕”抵抗疾病的威胁。正因为这样,病人也把周蒙滔看成亲友——来医院复查时,有些病人总会提上两只螃蟹,说给周医生尝尝鲜;还有的病人,每次来温州总惦记着给周院长带点番薯干、萝卜干等土特产。
项目成果简介: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国际治疗的难题,病死率高达20%左右。周蒙滔团队以降低病死率和感染率为目标,重点围绕早期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后期胰腺坏死继发感染这两个占总病死率95%的高峰期展开研究,其创建的新技术使患者病死率由20%下降至4.6%,住院时间从几个月缩短至二十余天,平均医疗费用降低一半甚至更多。据悉,该创新医院推广,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获授权3项。
温州医生水平就是高啊!同意的请点赞
来源:温州都市报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作者:何群芳通讯员:*丽颖潘力
温都全媒体内容官:陈莉莉温振赛
校对:陈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